还记得守在老式收音机前那个小小的你么

这几天收拾家,突然翻出来儿时玩耍过的收音机,听大人们讲,这是一台父辈们用过的“菊花牌”老机子,虽然破旧不堪,但竟然还是吱吱扭扭发出来声音;把玩瞬间,不由得感慨万千。

凝视这个老式收音机,要从很早以前的事情讲起来。听老一辈人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声音的传播是来自村里和街道上的大喇叭,每天大概是早上6点到7点、下午5点到6点播放,农忙时节,高音喇叭叫个不停,播送各小队生产进度,宣读好人好事稿件和坏人坏事检讨书。春节期间,为了让社员过好一个春节,高音喇叭整天播送,以相声、评书、革命历史歌曲、样板戏为主。那个时候家用收音机只出现在有钱人的家里,而且是那种矿石收音机。

听大人们讲,年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他们就是从收音机上听到的,当时从卫星上传来的《东方红》音乐,让大人们兴奋不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三爹李占祥到宁夏大武口的大姑家去寄读,寄读期间他迷恋上了收音机,那是因为有次去同班同学马永飞家里玩儿,他家收音机里正在放着连阔茹的《东汉演义》,说的非常传神。后来三爹便经常和他在一起,就是为了放学能到他家听。可这样总归不自由,三爹幻想以后有了工作一定先买收音机。进了初中,有的同学尝试着组装矿石收音机,几块钱就可以装一台,于是三爹把自己每天吃早点的一毛钱攒起来,饿了一个月,终于自己也组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

“如果我问你‘三转一响’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几天前,在图书馆,我意外碰到了我的小学老师李治功,他是一个收藏收音机的爱好者,我问他什么是“三转一响”,他一下子向我打开了话匣子。的确,上了年纪的人一定明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拥有“三转一响”也算是标配了。李老师所说的“一响”便是收音机,也叫“话匣子”。我的父亲也是结婚后做了生意才拥有了一台收音机,而这台收音机便是我玩耍过的那台“菊花牌”收音机。

小时候,看着父辈们的那台“菊花牌”收音机,觉得这神奇的声音,是怎么从黑色的小匣子里传出来的?想知道那么小的一个匣子,怎么能装得下一个大活人?那个大活人又是怎么讲话的?长得又是个什么样子?还有,小匣子里的唱歌的,唱戏的,都在一个台子上?是不是像我们村子里唱戏搭的台子那样唱?现在回想,关于那个收音机,我所了解的,也就是关于唱歌、唱戏的部分,都是热闹的东西,也正是五六岁孩子胡闹时喜欢的东西。

初中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台红色的收录两用机,机子又可以听广播还可以放磁带,那个时候觉得这个东西真是牛!每到周末,我便裹在温暖的被窝里,收听着单田芳的评书,太阳透过窗户投射在褶皱的墙壁上,灰尘在阳光中轻快舞蹈,隐约煮熟的地瓜香气从母亲忙碌着的厨房里传过来,我用聆听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的新奇。

年我参军当兵,开始有了自己的工资,便花了块钱买了一台“德生”牌收音机,每到晚上躺下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戴上耳机,继续听单田芳那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讲述……日常枯燥机械的部队生活,也因为收音机的存在,变得丰富多彩。

再后来有一段时间,随着MP3、CD和手机内置收音机的出现,我也渐渐地将收音机遗落在了角落里。随着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现在人们上下班开车时,都喜欢打开车上的广播,听听新闻,随时随地与主持人互动。

现在,下班之后走在鄂旗乌兰镇的街头,经常可以看见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们拿着款式多样的收音机听国家大事、听榆林山曲、听评书、听他们喜爱的节目,还有的听到动情之处会跟着哼上两句。

一路走来,我听说过矿石收音机,把玩过菊花牌收音机,拥有过自己的收录一体卡带收音机和德生牌收音机,也用过MP3、CD、手机内置收音机,它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陪伴我的朋友。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我对收音机的喜爱…………

从收音机变迁的足迹,可以看到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变革,我们的祖国正如大海的巨浪一直在滚滚向前……

—THEEND—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文:李强

责编:王淑琪、杨阳

校对:李荣

见证时代变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9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