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刘冰叶晓明和冯世杰对丁元英的不

作者

十二朵女王微博

十二朵的生活笔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同样的机会和资源,被不同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的人运用起来,得到的结果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庄子》中有个很经典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家人,他们祖上传下来个秘方,冬天涂在手上和身上,皮肤就不生冻疮、不会皲裂,所以这家人就凭借这个秘方漂布,因为手有秘方保护,所以漂的布质量很好,效率也很高。

后来,一个人路过他们这里听说了这个祖传秘方,于是就花大价钱买走了这个秘方,然后就去游说国王攻打一个南方国家,国王同意了封他为带兵总指挥,于是,他让士兵们涂上这个秘方在冬天在水上作战,所向披靡,取得胜利。于是,这个人就加官晋爵,飞黄腾达。

如果把丁元英看作古城难得的一种资源和机会,那么刘冰、叶晓明、冯世杰对丁元英接触时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就直接体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内驱力作用下的不同认知和社交模式。

01

刘冰,他是第一个和丁元英有正面利益交集的人。

丁元英经济危机,便把他收藏的唱片拿去卖。他走进市场后,没有价比三家,而是径直走到他看到的第一家唱片店,也就是刘冰的店。

刘冰特别用心地检查了唱片,对丁元英说:“哦,这些都是旧唱片,而且打上印章了,不值钱。”

刘冰的话说得非常鸡贼,他全程都在盯着丁元英的脸,试探着进退,他看丁元英没有反驳,便说:“这样吧,不论好坏我都收了,50块钱一张。”

说这话时,他一直试探地盯着丁元英,他给自己留了余地,如果丁不同意,他就再适当地涨价。

可丁元英竟然同意了,他大喜过望,数钱给丁元英,丁元英看也没看,把钱一把塞进口袋,说了句“谢谢”转身就走。

刘冰这时喊住他:“哎,等一下,一看这些唱片就知道你是烧友,如果不是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谁也舍不得卖这些唱片,我叫刘冰,如果以后还需要卖唱片,就都到我这儿来,如果都是这种质量,我全部照这个价收你的。”

丁元英只留下一句“谢谢”,刘冰追加一句“回见啊”。

复盘这个过程,刘冰的逻辑是这样的:

先故意把唱片说得不值钱,然后给出超低价,这个过程很像一种PUA,先指出你的问题,故意打压,然后就顺势降低你的价值。

这也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社交博弈思维,只要我指出你的缺点或者不足,你就要让渡价值或者利益给我。

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弱者文化作为内驱力的,是一种对抗思维,是靠打压别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或者实现自己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我特别讨厌这种。

之前做创业公司时,说实话,我心里很清楚,没有客户不想要价格优惠。

但是,有的人要优惠的方式就是刘冰这样。合作条款等等都谈妥了,他会再故意找一些打压我们的套话,比如“我看你们给某某家做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啊”“听某某说你们团队的人工成本很低的”……,目的就是为了扔出一句“再压压价格吧”。

这种说辞让我觉得又搞笑又无语,既然你听说我们做的效果不好干嘛还找来跟我们合作呢?另外,我们团队人工成本高低是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关你们屁事啊?

所以,这种情况,我向来都是直接拒绝。

反而是另外一种人要优惠的方式让我无法拒绝。他们会先认可我们的能力和成绩,然后非常大方且客气地说:“我们很有诚意合作,但是还是很想让价格优惠一些,你们懂得,公司都有成本控制的诉求”。

遇到这种情况,即便没有让价的空间,我也会象征性地优惠一点点以作表示。

除却这一点,刘冰对丁元英的态度整体来说,是一种投机,他觉得自己终于抓着一个捞一把的机会。

所以,他对丁元英说“一看这些唱片就知道你是烧友,如果不是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谁也舍不得卖这些唱片……如果以后还需要卖唱片,就都到我这儿来,如果都是这种质量,我全部照这个价收你的”,这不是关怀和理解,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商机挖掘。

他知道丁元英这唱片是原装进口的正版货,行情价格他也都清楚。

但是,从本质上,唱片具体的价值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他更懒得去关心丁元英的情况,他只知道有人遭遇低谷,他能趁机赚点红利。

实际上,刘冰是最有机会和丁元英发展出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丁元英一直用这个很低的价格去他那里卖唱片,按理说,但凡正常点的情况,即便是变卖二手唱片也要好歹询个价、比个价的。

可是,刘冰竟然全程没有好奇或者拿出一点人情味去了解一下丁元英这种反常的情况。

02

叶晓明是经由芮小丹介绍认识的丁元英。

他和丁元英的第一次见面,是去丁的家里看音响,相比了解丁元英本人,他先了解的是丁元英的音响,“他像朝拜一样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入神地观察每一个细节”。

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叶晓明是懂行的人,他对音响的了解属于行家范畴。

他对丁元英自我介绍,并巧妙地靠借一张唱片就恰到好处地和丁元英搭建了再次见面的机会,整个过程是非常客气且得体的,兼顾了尊重和界限,是他情商很高的表现。

事后,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丁元英音响的高级之处,他忍不住感慨道:“……哎呦喂,这也太狂了。”

“太狂了”等同于他对丁元英的认知和评价了。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

因为他意识到,丁元英玩设备的逻辑超出了他的实力和认知范围。

他又结合芮小丹跟他打交道的过程,他进一步作出判断:“其实你跟那丁先生啊,并不是朋友,只是熟人,你并不不了解他,他可不是一般人啊,绝对是个玩家。”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叶晓明的能力:“……都说这文如其人,那玩音响的呢,就是声如其人,文化、气度、财力都在这里面呢。”但这话也是对芮小丹的贬低,暗指她玩不起丁元英那样的音响。

另外,叶晓明很懂音响技术,这也是他的能力。

因为有这些实打实的能力积累,叶晓明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这个维度认知丁元英。

但是他对丁的这种感慨和评价,又从侧面凸显了他的认知局限。

透过现象看本质没错,但是,他过于局限于现象的范畴,也就是说,他把“文化、财力、气度”等因素看得过于重要了,认为只要没有这些,就玩不了高级的音响。

很显然,芮小丹就是个例外。

叶晓明是有能力的人,但他对他能力范畴以外的高阶事务抱有消极否定态度。因此,这也是一种弱势文化,本质上是自己给自己设限,自己给自己固定了一个框架。

叶晓明的这一特质在剧中很多地方都有重点体现,这些以后单开一篇详写。

03

冯世杰最初了解丁元英,是从叶晓明对他音响的描述开始的。

他听罢,反应是这样的:“天呐,她(这里冯世杰还认为是芮小丹这么玩音响,所以用她,而不是他)怎么想出来的,敢这么玩,这种思路说白了就是……这么多机器推一对小竖架箱,想想都霸气!这辈子咱们这音响算是白玩了,惭愧啊,惭愧……”

注意到没,冯世杰对丁元英音响的评价是“想想都霸气”,而且他最后还自我反思了一下,说自己音响算是白玩了,感觉很惭愧。

这反映的是冯世杰对“霸气(强大)”的尊重和向往,他虽然是个农民,但有致富的渴望,也一直很踏实地在想办法、找路子,但是又知道自己能力有限。

总体来说,他的心态是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本质上是渴望变好的强势文化作为内驱力的。

他是三人中唯一一个在听说了丁元英的音响情况,主动想和丁元英建立深度交往和沟通的人。

冯世杰身上有农民的那种朴实、坚韧和狡猾气质,从他和丁元英的第一次对话就能看出来。

他听说了丁元英很牛,但还是想试探一下他的真假和深浅,便故意找茬:“这唱片是你的,可这曲子和演奏可不是你的,你谦虚什么呀?”

还强烈要求丁元英把话说清楚,不说清楚不许走。

很霸道、很不懂规矩,但是他达到了他的目的,丁元英跟他一番谈论,把他说得心服口服。(丁元英这段谈论非常有趣,以后会单开一篇来写,这里就暂且略过)

冯世杰呢,也朴实,服气就是服气,大方且真诚地表达对丁元英的敬佩,说自己会把几个版本都买回来好好听听。

踏实的人一般都不善言辞,冯世杰虽然满脸都写着想和丁元英做朋友,但又很生涩拘谨地说要请人家吃顿饭。

随着后面的剧情发展,三人各自的特质也呈现地越来越清晰。

丁元英在答应芮小丹对王庙村扶贫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到最后,三人中,冯世杰是唯一一个最有可能成为扒住了井沿,没有再掉下去的人,最明显的一个细节交代就是,冯世杰在最后撤股格律诗公司的时候要的是生产设备,而不是钱。

刘冰,是投机主义者,他最后也毁于投机;

叶晓明,受限于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赚不到他能力以外的钱;

冯世杰,留下生产设备,踏实做事,凭本事谋出路,也是最后还和格律诗公司保持紧密联系的人。

丁元英和格律诗,对于刘冰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场抓不住的烟花;对于叶晓明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场为人说道的宝贵经历;对于冯世杰这样的人来说,才真的是机会和资源。

所以,还是本文开头那句话:

“同样的机会和资源,被不同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的人运用起来,得到的结果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在职场中和生活里,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遇到机会太难了,更别提什么贵人资源相助。

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那些机会和贵人资源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他们却从未看到过。

私以为,这就是《天道》想要突出的强势文化的核心特质:人都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强大,否则这世间所有的救世主都是遥不可及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这世上压根就没啥救世主,能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姜小鹤

需要你的鼓励和支持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