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收音机作者康治理,原籍武威
母亲的收音机作者:康治理,原籍甘肃武威,现居于安徽合肥编辑:素茶晚饭后,在客厅来回踱步,无意中看到了摆在博古架上的这台老式便携收音机,思绪万千。母亲生前到哪都必带的三件物品:老年机、苍蝇拍还有一样就是这台收音机。随身带着老年机并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为了按时吃药,她每天需要吃的药实在时太多了;苍蝇拍是为了赶蚊子,她一辈子是最招蚊子的,每每被蚊子咬了肯定会起一大包好几天不能消,尤其到安徽,四季都有蚊子。前面这两项是来到安徽才养成的习惯,但随身带收音机却是她大半辈子的习惯,用它来听老家民间的一种小曲—“凉州贤孝”。我的老家武威(古凉州)因出土有中国旅游标志之称的“马踏飞燕”而出名,更因一首凉州词闻名华夏大地。自汉代霍去病击败匈奴建立武威郡开始,那里长期是西域与内地交流的重镇,多种民族在此交融,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在武威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小曲”凉州贤孝“,因表演者大多为盲人且使用三弦伴奏,所以民间又叫”瞎(ha)弦“。小时候,一到农闲时,这些表演者就会走村串户去表演,在院落里表演者和听众围坐在一起,他们一般两人一组为一个表演团队,一位视力正常的人带着一位盲人,通常盲人自弹自唱,有时也有一人伴奏另一人演唱的组合。一到这时,大人们尤其老年人听的津津有味,小孩子则围着大人追逐打闹。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弹弦唱曲的都是盲人,那时不明白为什么,渐渐长大才明白那些表演者大多一出生就有视力障碍,家人为了让他以后能自力更生,所以从小学习小曲表演。每每在一家唱完一段,主人都会给一大碗小麦作为报酬。当时我就纳闷他们为什么要小麦粒而不直接要面粉呢,小麦粒又重又不能回家直接吃,后来经常看到乞丐上门讨要面粉,我才理解,可能他们是为了跟乞丐有所区别,因为他们是靠手艺吃饭不是乞讨。“贤孝”一般是以颂扬古今英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的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名为“贤孝”。我从小也喜欢听这曲儿,虽然听不懂唱的什么但觉得很有节律,配上三弦的声音,很有意思。我大伯也是”贤孝”高手,但只有在他喝醉酒的时候我们才能一饱耳福。每当看到大伯从外面喝醉回来,大伯母和母亲都要起哄:‘是不是又要唱曲儿了”,这是最有效的激将法,大伯边“呵呵”笑着边去书房中拿出他的三弦琴,唱起了经典的曲目,大人小孩都围坐在他的身边认真的听。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母亲在家也时常放着曲儿,边干活边听,有时还会哼唱一段。在我的印象中她一辈子都没有减少对“贤孝”的喜爱,即使来到合肥定居,她也让侄孙给她在收音机内下载了好多首。平时放在身边,午睡后躺在沙发上打开听一段,可能在她闭上眼睛听着曲儿的时候感觉仿佛是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很安详,这一刻仿佛忘记了病痛。我也陪她听过几段,知道她最喜欢的曲目是《丁郎刻母》、《十劝人》,其中《丁郎刻母》听的频率最高,可以说单曲循环好多遍。完整的听过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丁郎的小孩子,三岁就没了爹,他妈妈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扶养大。可是丁郎娶了媳妇成了家,却对妈妈横挑鼻子竖挑眼地不孝顺,稍不顺心就对妈妈发脾气,不是拳打就是脚踢。一次,丁郎在地上犁地,他妈妈送午饭迟了一会儿,这个忤逆不孝地儿子拿起牛鞭打的妈妈浑身都是血道子。第二天,丁郎在地上休息时,抬头看见树上的小乌鸦在给老乌鸦喂食,低头看到小羊在吃奶。丁郎受到启发说:“小羊吃奶双膝跪,乌鸦还报娘的恩,妈妈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还打她,唉!我以后要好好孝顺妈妈”。正在这时他看见妈妈提着饭盒向他走来,就跑上前去迎接。丁郎的妈妈看到儿子提着牛鞭向她跑来,认为儿子又要打她心痛地说:“儿啊!娘白疼你一场了”,说完这话就一头撞死在一棵老榆树下。丁郎没有了母亲伤心极了,他把老榆树放了,用榆木雕刻了母亲的遗像供奉在家里,想母亲了就跪在榆木前大哭一场。听着表演者时而激愤时而惋惜的唱腔,随着故事深入,无不让人产生对丁郎的不孝气愤和对丁母的同情。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也是想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多为父母想一想。不要埋怨父母没给我们挣下什么而要想想我们能给父母什么。毕竟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这是最珍贵的也是无价的。母亲一生言传身教要我们”以孝为先”,长大了我也懂得了孝和顺的含义,我想等我孩子懂事起我还会用他奶奶留下的这台收音机,让他听“凉州贤孝”,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人。将母亲的教导作为家训传承下去。
上一篇文章: 追忆虬江路时光澎湃新闻 下一篇文章: 上海3E1三管收音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