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原创听书,是一种生活的回归

刘军连挂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2/9262909.html
作者:如意来源:《品读》年第8期多年后,我重新喜欢上了听书。做饭的时候、打扫的时候、一个人走路或乘车的时候,我会打开手机里常用的听书软件,戴着耳机,点开某本书来听。大多时我选用的是男声,清晰的音质,匀速的阅读,书籍里的情节慢慢铺展……给枯燥的家务添了一抹趣味,一个人的路途也似有人相伴,不再觉得孤单。做家务时听书,我喜欢选择悬疑或侦破小说。起伏跌宕的情节、现场感强烈的文字,常常喧宾夺主,将家务变成陪衬——那些择洗切菜、擀面烙饼或刷碗擦地的机械动作,尽管一再重复,也不觉得枯燥,心思都在故事中了。走路时我则喜欢听历史类书籍。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中穿行,身边是巨大的车流人声,耳畔却是浓墨重彩或风轻云淡的历史场景,人仿若在历史和当下之间来回穿越,很奇妙的感觉。而乘车的时候,尤其是在寂静的高铁上,我却喜欢打开一本情感小说听。那些文风老道的作家,文笔行云流水,美不胜收;一些网络新生代,也常会给人带来惊喜。伴着或温暖或凄美或动人的故事一路前行,像是身在其中,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去往该去的地方。直至故事终结,心情还蛰伏其中,恋恋不舍……偶尔失眠的夜晚,我会将手机放在枕边,不再需要耳机,只用适合的音量外放,收听散文或者诗歌。唯有这时,我会选择温软的女声,调至1.2倍速,将那亲切的声音放缓。如果忘记定时,不知多久后已然睡着,一觉醒来,温软、缓慢的声音,还流淌在耳边和更深的夜晚。听书和阅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喜欢听书我也并不陌生。因为我阅读的喜好,最早便是从听书而来的。还是小学生时候,我常在中午放学后,跟着大人一起在厂食堂吃饭。食堂外面的一根老电线杆上有个大喇叭,午饭时间会有评书播出。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兰芳老师播讲的《杨家将》和《岳飞传》。刘老师的声音浑厚凝重,充满了感染力。很多大人从食堂打饭出来,随便坐在某棵树下,边吃边听评书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喜欢坐在食堂里一个靠窗的位置,那个窗口正对着电线杆上的喇叭,刚好传入刘兰芳老师清晰有力的声音。听着听着便入了迷,跟着评书的情节,有了快乐、愤怒、悲伤和忧虑……后来,半个小时的评书时间不再能够满足我的渴望,便央求父亲去给我买书来看。虽然那时候的书店里书籍匮乏,小城也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我的心里却于不觉间种下了一颗渴望阅读的种子,又在后来的岁月中自然而然破土而出,生长发芽。直至后来,买书和阅读,成为了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想到,在人过中年、视力渐呈衰退之势的年岁,“听书”又恰到好处地来到和进入了我的生活。也许,没有经历过“听书”岁月的年轻人,会觉得“听书”是当下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其实却并不是。对于我们这代从小伴着收音机成长的人来说,听书,只是一种生活的回归。我喜欢这种回归,在岁月之后。原标题:《听书》编辑:杨西海柳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0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