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调频收音机的音质比调幅的好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收音机有两大类:调频收音机和调幅收音机。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出现。大多数手机中的收音机是“调频收音机”。
从收音机刻度盘上很容易辨别收音机种类。有“FM或调频”标识的是“调频收音机”;有“AM或调幅”标识的是“调幅收音机”;二者皆有的是混合收音机。
最简单的调幅收音机只有一个接收波段(频段),即中波波段,频率范围为kHz~kHz,通常用MW表示;复杂一点还包含一个或多个短波波段,通常用SW1(短波段1),SW2(短波段2)等表示。
在我国调频收音机的接收频率范围为:87.5MHz~MHz,通常用FM表示。
注意:上述波段都是指载波的频率变化范围。
如果两种收音机你都使用过,就会发现调频收音机放出的声音干净、清晰、高低音丰富。用专业术语说,就是“音质”比调幅的好。今天我们就基于通信原理知识聊聊其中的“奥秘”。
1音质术语“音质”可理解为“声音(或音频信号)的质量”。某度给出的定义是:所谓声音的质量,是指经传输、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从通信的角度上讲,音质主要包含三个指标:音频信号波形的失真度、频率分量(频谱)的丰富(完整)度和信噪比。
对于民用音频通信系统,比如广播、音响等,为了满足“耳朵”的享受要求,通常追求“高保真度(Hi-Fi)”,即要求系统的音频信号还原度高,也就是音频信号的音质好,或者说,波形失真小、频率分量损失小和信噪比高。
因此,下面就基于“波形失真度”、“频谱完整度”和“信噪比”三个指标说明两种收音机音质的优劣。
2波形失真度的比较“调幅”是指将欲传输信号(调制信号)“放置”到载波的幅度上。即载波的幅度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载波的幅值携带欲传输的信息,比如音频信号。
“调频”是指将欲传输信号(调制信号)“放置”到载波的频率上。即载波的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载波的频率携带欲传输的信息,比如音频信号。
假设音频信号为
,载波为
,两种调制过程见下图。
我们知道,任何信号在信道中(或通信系统中)传输,都会受到乘性和加性两种噪声的干扰。若设信道输入信号为
,输出信号为
,则信道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可描述为
(1)
式中叫做乘性噪声,主要来自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比如非线性畸变、损耗等;
称为加性噪声,主要来自信道内、外部的噪声,比如热噪声、雷电等。显然,如果我们能够比较FM信号和AM信号受这两种噪声影响的程度大小,则两种广播音质好坏一目了然。假设两种广播系统的硬件设备质量相同,空间信道也相同,那么,它们受到的干扰基本相同。从式(1)可见,两种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幅值上,也就是会造成信号波形的失真或畸变,而对信号频率的影响则较小。显然,由于AM广播的信息存在于已调信号的包络变化上,波形的畸变直接改变传输的信息,所以,噪声对AM信号质量的影响较大。而FM广播的信息存在于信号频率的变化中,信号波形(包络)一定程度的畸变不会改变信号频率,故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较小。如果说AM广播的信息存在于“皮”,而FM广播的信息存在于“骨”的话,那么,显然“皮肤”更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3频谱完整度的比较
我们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或音频信号的频谱范围为20Hz~20kHz。因此,一个音频通信系统要达到“高保真”,首先必须保证其传输的音频信号频谱宽度大于或等于这个范围。
通常,AM广播信号的带宽为9kHz,原始音频信号的带宽为4.5kHz;而FM广播信号的带宽约为kHz,原始音频信号的带宽为15kHz。显然,FM中的音频信号频谱比AM的要宽(.5),即包含的频率分量更多,信息更丰富、更完整。
用交通实例类比的话,AM信号好比用4辆卡车并排运送4颗不同高度的树;而FM信号就是可用10辆卡车并排运送10颗不同高度的树。
4信噪比FM已调信号的频谱带宽比AM的大很多(9),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FM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即信噪比高。比如有10颗秧苗,你把它们均分种在10厘米长的一条线上(频谱宽度),那么,一脚上去,秧苗被毁十之八九。若把它们均分种在厘米长的一条线上,则别说一脚,就是两脚上去,也就毁之一二。用交通实例解释的话,就是AM系统好比4辆运树卡车在一条10米宽的道路上并排跑,而FM系统就是10辆运树卡车在一条米宽的道路上并排跑,其安全性、可靠性不言而喻。再者,FM系统中的加性噪声也比AM中的容易处理,这也导致FM信号的质量更好。
5结论(1)FM广播比AM广播的音质好。
(2)AM信号比FM信号更容易受到加性噪声的干扰,且干扰难以消除。
(3)FM广播的音频信号带宽和已调信号带宽均比AM大,从而导致FM信号携带信息比AM更丰富、更完整,抗噪声能力更强。
(4)甘蔗没有两头甜。FM广播的高质量主要是用通信系统的大带宽换取的。
(5)为便于理解,以上结论以定性分析为主,有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海涵。
参考
文献
1.《电路分析教程》张卫钢,张维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电路分析》张卫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联系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