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天才曹原,破解石墨烯百年难题,直言

王家怀医生个人信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50603/p6vjeun.html

在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有多难?

不管是正在读硕士、读博士的学生,还是搞科研的工作者都将在各种优的杂志上发布论文视为自己在职业领域的毕生追求和重大成功。

而业界的科研人最认可和熟知的科学杂志主要是《自然》、《科学》这两种,但想要在上面发表文章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劫。

它的劫主要分为两方面,除了作者前期的辛苦的潜心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论文的发布需要得到其他同一领域有威望、有研究成果、且与作者毫无关系的科学家认可。

在经过多方长时间的评判与商议后,一篇论文只有得到了所有评委的认可才会被发表,由此可见发表一篇论文有多难。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有超过数百万的科研人员,但是我们每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却不足几十篇。

现在,在这类世界公认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已经不单单是研究者一个人的成就,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到现在,所有中国华人在上面发表的文章也不超过篇。

截止到年,除了清华北大优秀毕业生在上面的论文数量较多之外,我国其他大部分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在上面发表文章不足十篇,有的学校甚至到现在都是剃光头的状态。

而哈佛大学在年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就在《自然》上发表过篇研究论文。

尽管我们国家求贤若渴,积极鼓励培养各类科研人才,但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但如今,我国的论文发表记录却被一位标准的95后男孩打破。

他不仅在《自然》杂志上面发表了8篇论文,还顺利地成为英国《自然》杂志成立年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那么他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天才少年曹原

这个男孩就是出生于四川成都的曹原。

曹原这样的论文发表成绩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年出生的标准90后。

其实曹原自小学习经历就与常人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天资聪颖的他在不到14岁就已经进入了大学。因此,很多人就将曹原的成功归结于他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年饱含着家人的期盼,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小县城里迎来了这对夫妇俩爱情的结晶。

曹原的平安降生对爸爸妈妈是一个新的期盼,他们从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他也是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步,一步一步地长大成一个少年,只不过在上小学之后,曹原非同常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就已经令他的父母大为震惊。

相比于其他孩子会问为什么来说,曹原往往会研究到更深层次的地步。

他不甘心与只听父母的回答与说教,而是会亲自动手验证内心的想法。

比如说他想知道一些家具的构造,就会将它拆开、分解,看每一个零部件的构造。验证完毕他还会按照原先的步骤,自己将它恢复原样。

小到桌椅板凳,大到自行车,都曾经是曹原手下的“玩具”。

后来这些简单的玩具已经难以满足曹原的好奇心了,他将注意力逐渐放在那些电子精密电器上,收音机,CD机,录像机,电视机都曾经遭遇过曹原的拆分重组。

虽然曹原的父母也曾极力阻止过他这样的“疯狂行为”,但没有想到每次曹原都能将电器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这也让父母没有了责骂他的理由。

就这样,曹原异于常人的能力让他在年就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而一般的同龄人此时还在上小学4年级。

顾名思义,这个超常班可不一般,因为它聚集的全部都是拥有超高智商的“天才儿童”。

对于这些超高智商的学生,学校就会相应地进行一种特殊的教育培训。

年,我国才拥有了第一个少年班。尽管建立时间短,但少年班确实为我国很多优秀、天资聪颖的孩子们提供了因材施教的学习环境。

而这些所谓的天才少年们,在长大成人之后不负众望,也确实在各行各业展露了他们的头脚。

曾经担任过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任过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就是中科大的少年班出来的。

几年之后的骆利群,现在也成为了斯坦大学的教授。还有不到32岁就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的尹希也是中科大少年班级的学生。

在少年班当中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华裔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曹原在进入中科大之后也被人称为是小庄小威。

就像他的前辈庄小威一样,曹原在少年时期的学习能力更是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在同龄人刚会学习说话的时候,曹原就已经能把上千首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他甚至已经到达了倒背如流的状态。

这样优秀的能力,让曹原在进入少年班后急速进步,他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学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所有的知识。

曹原用了3年的时间走完了普通孩子12年走过的路。这样的能力确实只有天才的称呼才可以配得上他。

但曹原的学习能力还不止于此,年,才14岁的曹原就以的优异成绩毫无悬念地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

之后曹原的求学路相比于其他人来说,似乎轻松得有些过分。

天才仅仅需要1%的灵感

因为四年后,曹原就已经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年就获得了博士的称号。

在外学习研究的期间,曹原还在各种学术刊物、杂志上发表了众多文章。

截止到现在,他光在杂志《自然》上面刊登的论文就超过了八篇。在《科学》上面他也发表过一篇论文。至此,享誉国内外的两大权威科学杂志上都已经有了中国科学家曹原的大名。

最让大家震惊的还是曹原在学术领域的成就。

他通过自己的日以继日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方位的石墨烯传导理论,不仅获得业内学者的赞同与支持,更让他的理论收获了“第五大发明”的超高评价。

年就算疫情的肆虐阻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没有阻止曹原在学术方面的创造,反而成为了他的巅峰之年。

曹原和谢泳龙博士

他分别在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连续三个月以每个月一篇的速度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沉寂几个月后,七月份曹原又在《自然》发表了他截止到现在的第八篇论文。这样发文的速度是其他人根本不敢想象的。

但是曹原所获得这样的成就真的大部分都依靠于他的天赋吗?其实不然,除了天赋之外,他更多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与坚持。

我们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曹原身上的天才光环,却忽略了他在背后的努力与研究。其实,早在曹原进入深圳耀华实验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已经发现了他异于常人的那种执着与坚持。

相比于其他的同学还在父母的强迫下学习,只看重考试成绩,只讲究学习技巧的时候,曹原在校时就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实验室亲手做实验。

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搞实验就是耽误学习的时候,曹原已经在物理、化学实验上面播种了自己热爱科学的一颗心和热忱。

曹原相信动手的力量远远比理论知识更重要。以至于他在实验里发现少了一种材料之后,他没有选择告诉老师,而是直接回家把妈妈的饰品拿到实验室,按照书上学过的理论进行提炼。

后来,学校的实验室已经无法满足曹原。

为此,他甚至还在家里造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室,方便他在学校外的寒暑假时间在家也能继续进行研究。

理论知识永远是建立在动手能力上面的,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含义。曹原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这样日复一日的实践与刻苦坚持的努力,使得曹原对于知识的把握更为全面和深入,死板的文字知识对于他而言也更具有强烈的记忆性。

但很多人还是不了解,为什么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孩子就能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学校与实验室,过这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

其实,一直支撑曹原做到这样的不仅是天赋,更不是老师的强迫,家长的催促,最重要的是曹原心中的那一份热爱。

天才更需要99%的汗水

曹原研究超导材料也是源于一次偶然,并不是家长的刻意为之。

在曹原13岁时一次物理实验课上,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让曹原心里萌生了一颗巨大的种子。再加上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曹原慢慢地对超导材料有了兴趣。

既然理论说常温状态下能发明出超导材料。那么曹原就要做这个付诸实践,改变世界的人。

果然,在曹原日后的研究领域,超导材料石墨烯成为了他研究的基本方向与关键。

从曹原上大学期间,他就为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地尝试,比如说他会联系自己的教授专门到他的实验室请教学习有关石墨烯的知识。

进入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曹原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年少时那一颗小小的种子,他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亲手做出超导材料。

而且,曹原没有因为自己进入到世界名校而骄傲,反而更加勤奋,继续废寝忘食地做实验。

尽管前几年曹原的实验结果常常都是汗水伴随着泪水,但是他从未有一句怨言。

老师曾经形容曹原是一个“多付出”型的学生,往往老师在要求学生做到分的时候,曹原总是能完成分。

和曹原具有相似经历的就是庄小威,他在不到40岁的年纪,就已经是三个荣誉院士。

每次在别人问庄小威为什么那么轻松可以考取满分的时候,他自己也非常疑惑。

因为庄小威的目标自始至终就不在分数上。他一直在做的只不过是在搞懂自己不懂的问题而已。

同样的话,在曹原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心得分享的时候,也曾经说过。

虽然他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科研人员,但是曹原仍然愿意学习新东西,尝试新方法。

抛去曹原和庄小威的天才光环,这样的努力和坚持又是多少人可以做到的呢?

虽然曹原是天才,但他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失败与跌倒也是他成功的必经之路。

对于任何人来说,失败都是正常不过的,努力不起作用也是时而发生的事情。但是大多数人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像曹原这样拥有再次站起来的决心。

无论是曹原还是庄小威,他们做到的只不过是坚定内心的想法,在失败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而已。

我们能看到曹原在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各种奖项,在权威的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领域学者的赞叹。

也看到曹原果断拒绝国外的高薪,选择回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之心,直言:我是中国人,不入美籍,学成只为报效祖国。

但我们没有看到在曹原举起奖杯的那双手上有多少化学试剂的痕迹,没有看到他厚重的镜片后是一双多么疲累的双眼,更没有看到他实验里那堆成小山的作废报告。

反而还有人将他的成功归结于少年班,归结于他那常人没有的大脑和与生而来的天赋,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曹原实在有些失真。

虽然我们常人难以达到曹原那样的成就,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当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他优秀的品质:保持热爱、努力付出,坚持不放弃。

但这短短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坚持起来却特别难。

我们都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曹原无疑将这句话诠释的非常准确。

理论谁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但是真正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获得成功的人,才是真正的天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04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